中国制造业规模位列世界第一,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在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制约了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正在不断推动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促进转型升级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深入了解制造业痛点,中机软云过去400多天中,密集拜访了超过上百家小微型制造企业,包括食品加工、纺织业、机加工、金属加工、电器、塑料制品加工、橡胶、仪器仪表等20多个行业,深入了解企业目前痛点状及数字化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设备自动化程度低
“多品种、小批量”,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目前自动化设备无法完全满足。提高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程度,使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加工方式、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柔性智能装备生产线技术的创新,对机器视觉、柔性制造、机器人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有所突破,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2、工业制造业设备终端的连接率低, 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制造业企业设备设施联网率不高,设备设施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薄弱,尤其是中小企业设备改造资金投入不足和数据采集不完整。2017年中国企业的94.4%的企业未能做好部署智能制造的准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只有44.8%,而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仅为39.0%。MES普及率只有18.1%,亟需大幅提升工业设备设施网络化水平,突破企业数字化发展瓶颈。
3、企业设备的多样化,缺乏互通互联的数据标准
制造业多年的发展形成多种设备,多种网络,复杂的应用环境,企业部分实现工业自动化,如何实现工业智能。缺乏互联互通的标准已经影响到企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进程。大多数制造企业都面临多种工业终端设备、多种网络以及围绕企业生产管理ERP、MES、CAD、SCM等的多种应用,这些都必须实现互联互通与互相融合,才能真正支持企业实现制造智能化,这需要标准来保障应用间的互操作性。
4、制造业的各个细分行业差异很大
处在各个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个性化很强,智能制造的突破口也各不相同,并没有可以直接照搬的模板。我国制造企业的利润率较低,推进智能制造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投入。
5、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制造行业招聘难题
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招工难”的问题,当代年轻人对于工厂又十分的抗拒,很多人选择送快递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工厂,目前工厂工人的平均年龄大多在40多岁,甚至五六十岁。同时加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让企业加快了工厂的转型升级,打造数字工厂,甚至打造无人工厂的进程。
6、工厂整体的综合效率低
产品批次多、参数复杂,对应的设备加工参数不同。按 “操作仅靠手”,要人工对设备加工参数进行比对、录入和调试,操作耗时且容易出错,耗时长。机器未实现自动化,导致无法实现24小时生产,大大降低了工厂整体效率。
针对以上问题,企业高层已经意识到智能制造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建议制造企业需要深度剖析智能制造的需求,并寻找突破口,建立明确的智能制造转型路线图。由于目前大多制造企业属于非标行业,如果没有清晰的智能制造转型战略,把各种技术照搬照用,不仅起不到真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果,还有可能使企业面对投资巨大,收益甚小的局面。
中机软云(青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20年由青岛市崂山区重点引进的承接国家发改委重点项目成果落地企业,中机软云汇聚以央企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应用技术等公司,为制造业领域客户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咨询、诊断、设计、开发、制造及安装服务,工业软件项目实施、智能装备、信息化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全流程智能制造升级改造服务。
公司现已和多家制造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并在机加工、金属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电器、食品加工等行业广泛应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详细咨询信息服务,您可以访问中机软云官网:www.cmscqd.com。
企业技改、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制造并非一朝一夕,要一点带面,循序渐进,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技改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有力抓手。未来,中机软云将综合运用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助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的目的。